7月13日电(通讯员张蓉 曾美琳)2025年7月上旬,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摆渡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惠中社区,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索数字化时代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幸福食堂:科技赋能下的暖心助餐服务
作为武汉市首批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社区之一,惠中社区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养老”服务模式,尤其在智慧助餐、智能居家照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惠中社区于2023年7月开办的“幸福食堂”。该食堂不仅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平价餐饮服务,更特别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
图为惠中社区食堂 张蓉 摄
走进食堂,整洁明亮的就餐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菜品让人眼前一亮。团队成员观察到,食堂的每道菜品均设有标准价和长者价,60岁以上老人凭老年证可享受七折优惠。此外,食堂还实行“老年人优先”政策,无论是出餐还是座位安排,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便利性。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得好,还要让他们吃得方便、吃得舒心。”食堂负责人介绍,除了堂食服务外,社区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并配套健康检测、心理慰藉、居家保洁等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养老关怀。这种“餐饮+服务”的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照护。
图为团队成员在惠中社区幸福食堂与老年人访谈 张蓉 摄
二、智能养老样板间:未来已来,但普及仍待时日
在幸福食堂右侧,团队参观了一间“人工智能养老社区样板室”。这里展示了未来智能居家养老的可能场景:AI语音呼叫器可实时响应老人需求,智能药盒提醒按时服药,智能床垫监测睡眠质量及生命体征,SOS一键呼叫器确保紧急情况及时求助……这些设备若能普及,将极大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然而,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智能设备目前仍停留在展示阶段,尚未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很多老人和家属对这些技术还持观望态度。”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尽管政府和企业都在推动智慧养老,但实际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图为惠中社区人工智能居家养老场景图示 张蓉 摄
三、老年群体态度分化:数字鸿沟与观念
上午11时,幸福食堂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陆续前来用餐。团队成员借此机会与多位老人展开深入交流,发现他们对人工智能养老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
大部分老人仍倾向于传统养老模式。“我们年纪大了,用不来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一位奶奶坦言,她更习惯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的面对面帮助,对智能设备既感到陌生,又担心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问题。另一位爷爷则表示:“养老最重要的是有人情味,机器再智能,也比不上人的关心。”这种对技术的疏离感和对传统照护方式的依赖,反映了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
但令人欣喜的是,也有部分老人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我很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一位爷爷自豪地说。他不仅会使用智能家居设备,还经常通过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获取信息。“人工智能有时候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建议,很有意思!”他的积极态度让团队成员深受鼓舞,也让人们看到智慧养老的潜在可能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惠中社区与老年人访谈 张蓉 摄
四、科技向善,人文关怀不可缺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而养老的核心始终是人。”团队成员小曾感慨道。在智慧养老的推进过程中,既要解决技术适配性问题,如开发更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交互界面,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淡化人文关怀。
本次调研显示,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普及仍面临老年人接受度低、使用门槛高、安全隐患担忧等多重挑战。未来,智慧养老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技术迭代,还需构建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让技术更贴心、让服务更暖心,将是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惠中社区的实践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让我们看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养老新模式,正在逐步照进现实。
图为团队成员在惠中社区前合影 程婷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