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向内探索,重建幸福生活”的个案服务探索

家庭氛围紧张促使服务对象主动求助。服务对象潘女士,年龄38岁,目前与伴侣、女儿及患病老人同住。家庭经济压力较大,需负担外债。伴侣工作起步较晚、下班较晚,难以分担家庭责任;家庭中老人患病后无法协助家务与育儿,且还需要照料;女儿正值青春期,因服务对象母亲强势、父亲缺位的成长经历,担心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重复原生家庭的模式,也导致女儿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敏感;潘女士从事客服工作,情绪消耗严重;家庭成员沟通较少,氛围压抑。服务对象面临紧张的家庭氛围,主动找到关东街道社工站满天星社工进行求助。

深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为服务精准把脉。满天星社工采用访谈、观察的方法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发现服务对象面临着3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经济与工作双重压力,情绪内耗严重,频繁出现情绪崩溃;二是家庭支持系统薄弱,伴侣参与度低,沟通不畅,家庭责任分配不均;三是亲子关系面临挑战,女儿进入青春期,服务对象对自身教育能力缺乏信心,存在教育焦虑。

协商确定服务目标,为服务指引方向。协助服务对象有效管理压力与情绪,改善亲子关系与家庭互动模式,促使服务对象向内探索,重建幸福生活。

共情和同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社工在倾听服务对象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共情和同理,让服务对象了解到自己的情况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并非独自承受困境的失败者。通过持续的情感支持与正向反馈,服务对象逐渐卸下心理防御,开始坦诚表达内心深处的无助与期待,为后续改变奠定了信任基础。

“压力日记”,让服务对象学会处理压力。社工引导潘女士记录“压力日记”,详细记录压力事件、身体反应、情绪变化及应对方式,帮助其识别压力模式及触发因素。通过区分压力事件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服务对象逐步将注意力从外界负担转向内在应对资源,学会在不可控中寻找内在的稳定感。她开始觉察到,情绪崩溃往往源于对“完美母亲”和“全能照料者”角色的执念。社工引导其重新定义家庭责任边界,接纳自身局限,并通过小步尝试建立自我关怀习惯,如每日十分钟独处冥想、设置情绪暂停键等,逐步增强心理韧性。

“非暴力沟通”技巧,缓和服务对象与女儿的关系。社工教授服务对象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练习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沟通框架与女儿对话,逐步从指责模式转向共情与倾听。在一次家访中,服务对象尝试表达自己看到女儿房间杂乱时的困扰,不再责备“你怎么总是这么懒”,而是陈述“我注意到衣服堆在椅子上,我会感到焦虑,因为我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来放松,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吗?”女儿首次没有反驳,反而轻声回应:“其实我也想收拾,但总觉得没时间。”这一回应让服务对象眼眶湿润,她意识到真正的沟通始于放下指责。

情绪觉察练习,让服务对象科学管理情绪。社工引导潘女士进行情绪觉察练习,学习识别情绪的生理信号及心理触发点。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绪冲突场景,练习“暂停-呼吸-选择反应”的情绪调节技巧。引入正念冥想与身体扫描练习,帮助其在情绪高涨时能够通过运动或冥想等方式安全地释放情绪,减少内耗。

“向内探索,重建幸福生活”的个案服务实践探索,是心灵从破碎到整合的旅程。服务对象逐渐明白,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完美应答,而是源于内在的完整与平和。每一次情绪的升起,都是自我对话的契机;每一个日常的困境,皆为觉察与成长的入口。她开始在平凡中看见自己的努力,在局限中尊重自己的节奏,不再以牺牲自我成全关系,而是以真实连接彼此。重建,并非回到过去,而是朝向更真实的自我稳步前行。如今,服务对象的家中多了一角属于自己的“静心空间”,茶几上放着情绪记录本,她允许生活有喘息的缝隙。女儿也渐渐主动沟通,母女间多了理解与协作,少了对抗与沉默。服务对象学会了处理压力、学会了沟通方法,与丈夫的沟通也逐渐从回避转向直面,她开始用“我需要”代替“你应该”,在平静时表达情感需求而非积压至爆发。丈夫感受到她的变化,回应不再冷漠敷衍,而是尝试参与家庭育儿与家务分工。一次晚餐后,她鼓起勇气说起自己产后抑郁的往事,丈夫沉默片刻后轻声说:“我不知道你那时这么苦。”这一刻,坦诚融化了多年的误解,关系在脆弱中重新连接。随着服务对象与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家庭氛围悄然转变,曾经紧闭的房门现如今开向了幸福的心门。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荆志花

上一篇:精检细修保清凉,深圳东部公交五和车队完成空调系统专项排查
下一篇:智能家居与金融科技跨界融合 创新项目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