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江西师大外院学子三下乡:探索非遗荷花米牌花糖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7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椒香承红韵,沃土育新篇”乡村振兴促进团一行四人深入重庆市江津区荷花牌米花糖生产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米花糖现代化生产线、亲身观看传统制作工艺,并与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姜尚明先生进行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们深刻领略了这项百年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见证了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坚守品质,传承江津风味

近日,乡村振兴促进团队深入走访荷花牌米花糖生产基地,通过采访创始人姜尚明先生,详细了解了这项传统技艺从最初的砂炒米花到如今的油酥工艺,从纯手工制作到现代化人机协作生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艺不断革新,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但荷花牌米花糖始终坚守传统,保留了人工把关的关键环节,确保每一块米花糖都能传承老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让“江津味道”得以延续。

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感慨万千,“机器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的精细把控。”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现代化生产的有机结合,正是荷花牌米花糖能够持续传播正宗“江津味道”的秘诀所在。荷花牌米花糖的工艺技术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坚守核心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队员们对此进行思考,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既要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又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姜尚明先生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社会看到了一种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技艺的执着,更是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和对文化的敬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有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赋能,续写甜蜜传奇

在坚守传统风味的同时,荷花牌米花糖也积极拥抱创新。姜尚民先生向团队展示了企业近年来研发的一系列新产品: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富硒米花糖,将江津本土特色与现代营养学完美结合;专为老年消费者研发的木糖醇米花糖,满足了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抹茶风味等新式米花糖。创新没有以牺牲传统风味为代价,这也给江西师大外院学子很大启示,传统美食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产品,这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让非遗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遗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除了口味创新,荷花牌还积极拓展产品线,开发了怪味胡豆、椒盐麻饼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以米花糖为核心的特色食品产业。正是这些创新举措,为百年米花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续写着属于江津的甜蜜传奇。荷花牌米花糖的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非遗手工艺的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的创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

在为期一天的调研活动中,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深受触动。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更需特别关注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米花糖作为传统美食具有地域特色,完全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利用多语种优势,为米花糖制作英语等外文介绍材料;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国际友人展示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等虽然只是乡村振兴促进团的美好畅想,但是这场调研让社会看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此次江津之行,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生动课堂。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通过实地调研,见证了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也找到了青年学子参与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青年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技艺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文:王君婷,陈峙屹)

上一篇:江西师大外院学子三下乡:探秘保坪村“红绿”融合的振兴密码
下一篇:广东一采水业集团助力观背村红色晚会绽放华彩 —— 政企同心颂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