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江西师大外院学子三下乡:探秘保坪村“红绿”融合的振兴密码

7月5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椒香承红韵,沃土育新篇”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重庆市江津区保坪村的田间地头与红色旧址,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红绿融合”乡村振兴调研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青春视角解码这个全国示范村如何将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完美融合,铺就振兴之路。

触摸“绿色”产业脉动:花椒田里的实践课

抵达保坪村,一股浓郁而独特的椒香便如无形的海浪般扑面而来,瞬间攫住了实践团成员的感官。循香探源,队员们步入村中的核心产业——青花椒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翠绿椒树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枝头缀满饱满圆润的青花椒颗粒,仿佛颗颗碧玉。队员们好奇地俯下身,亲手触摸饱满的青花椒颗粒。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与指尖的触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绿色财富”所蕴含的自然力量与蓬勃生机。在村中的现代化花椒加工坊,实践变身为深度调研。队员们围在操作台旁,认真观察、详细询问花椒从筛选、清洗到制成花椒酱、花椒油的全过程。乡情馆里琳琅满目的花椒枕头、泡脚包等衍生品,更让队员们大开眼界,真切体会到绿色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无限生机。“‘小花椒’真能做出‘大文章’! 产业创新就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队员小陈在小组讨论中感慨道。

感悟“红色”精神力量:故居前的青春思考

为探寻驱动这片绿色蓬勃发展的精神内核,实践团专程探访了同样位于江津的陈独秀故居(石墙院)。踏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院落,时光仿佛在此沉淀。青砖黛瓦,古木参天,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队员们屏息凝神,认真聆听这位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复杂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平故事。故居的陈列馆里,泛黄的史料、珍贵的照片静静诉说着过往。队员们围在展柜前,仔细研读那些记录着陈独秀先生思想轨迹与革命实践的文献,其一生对真理的执着求索、对旧秩序的猛烈批判、以及虽屡遭挫折仍不灭的革新勇气,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参观之后,队员们围绕这位历史人物跌宕的人生轨迹及其所象征的探索求新精神,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站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更能体会先辈们为寻求出路付出的巨大勇气和坚韧。这种敢为人先、不懈探索的精神,不正是今天我们推动乡村产业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所需要的动力源泉吗?”队员小王在心得分享时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次寻访,让大家深刻意识到,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开拓与奋斗精神,正无声地滋养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

见证“红绿”融合共生:庭院中的振兴图景

行走在保坪村整洁的乡间小道,穿梭于村民精心打造的美丽庭院,队员们亲眼见证了“红色精神”如何赋能“绿色产业”,绘就共富画卷。生机盎然的小菜园、悠闲踱步的土鸡、飘香的农家咖啡馆、充满乡土气息的体验馆……这些盘活的“方寸之地”让队员们流连忘返。他们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深入交谈,记录下发展庭院经济带来的增收变化。 “以前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坪村,我们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转化,‘听’到了效益!”队员小陈兴奋地展示着访谈记录。完善的村居设施和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让队员们由衷感慨:“革命先辈的奋斗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看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正是这种初心的延续和实现。”

这次“三下乡”实践,对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子而言,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保坪村“红色铸魂、绿色打底、融合振兴”的生动实践,为队员们提供了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丰富素材。返程途中,团队成员整理调研资料,热烈讨论如何利用外语专长:将保坪花椒的“绿色”产业链故事、红绿融合的独特发展模式、以及陈独秀故居等承载的红色历史,翻译成生动的外语文案,助力这份来自中国乡村的“红绿”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文:冉芳瑜,陈玉飞)

上一篇:“睦邻微治”:提升治理意识,共筑和谐邻里
下一篇:江西师大外院学子三下乡:探索非遗荷花米牌花糖的传承与创新